根据我国出台的《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要求在部分范围内先行实施生活垃圾强制分类。记者走访发现,部分市民没有垃圾分类意识,分不清什么可以回收、什么不可以回收、什么是有害垃圾。
坐标:南屏街、三市街
吃完烤鱿鱼分不清木签是何种垃圾
蓝色垃圾桶用来装可回收物,黑色垃圾桶上写着“其他垃圾”,红色的垃圾桶提示应放有害垃圾——垃圾桶正面图文并茂地列明了各种垃圾如何分类,不仅如此,抬头一看,垃圾桶上方还有一个提示牌,写着“五华区垃圾分类指引”,对垃圾的分类、投放注意事项都作了明确说明。
对绝大多数市民来说,用1分钟时间阅读说明、辨认垃圾种类,再扔垃圾并不费事,可还是有许多市民未能按指示行事。
南屏街有很多可以外带的小吃,许多市民拿着塑料杯、纸盒、木签等坐在休息区享用。“你知道木签是可回收垃圾还是不可回收垃圾?”记者问一位刚吃完烤鱿鱼把木签扔进有害垃圾桶里的食客,他回答:“我不清楚。”
市民段先生会在垃圾桶里收集一些可回收垃圾,卖给收售废品的小业主,他说:“如果市民扔垃圾能够分类当然最好,但眼下市民还没养成习惯。”
环卫工人和女士已经负责南屏街片区的保洁工作5年多,她说:“大多数市民会把垃圾扔进垃圾桶,但不会进行分类投放,清理时,可回收不可回收垃圾混在一起,根本分不开。”
“市民没有垃圾分类意识,甚至不时乱扔垃圾,增加了环卫工作人员的工作量和难度。”五华区环卫处副处长王跃红说。他表示,下一步环卫部门会加大宣传力度,引导市民做好垃圾分类。
坐标:白马西区园丁住宅区
物管称对垃圾分类并不知晓
和很多老小区一样,白马园丁住宅区的垃圾房是用水泥搭建的一个小房子。这样的垃圾房,小区内有四个,却没有区分四个垃圾房的具体分类。
环卫工人陈女士正在清理垃圾房,她说:“住户有的垃圾袋没结好,里面的垃圾漏出来比较难清理;也有没用垃圾袋随意乱扔垃圾;甚至有的乱扔建筑垃圾,打扫起来非常困难。”
“你会对垃圾进行分类处理吗?”这个问题问倒了小区内十余位住户,他们表示:“我们没这个习惯。”不过受访住户全都表示,会用垃圾袋将垃圾打包后再扔。
60多岁的韩女士是一名退休教师,她觉得垃圾分类问题应该被重视。“现在很多人都没有垃圾分类的意识,很多人甚至分不清可回收和不可回收垃圾,需要多解释,多劝导。”
小区物业管理员段先生说,小区内并未设置分类垃圾房,自己对垃圾分类并不知晓。
★调查
采访30名路人仅2人知道垃圾分类
“你会对垃圾进行分类处理吗?”带着这个问题,记者随机采访了30名路人,结果只有2位市民表示会对垃圾进行分类处理,比如将纸板、塑料瓶扔进可回收垃圾箱内,其他垃圾则不会分类。记者随后采访了几位云山路垃圾中转站刚拉垃圾过来的环卫工人,他们均表示,虽然大部分市民会将垃圾扔进垃圾桶内,但鲜有人按分类扔垃圾。
★声音
●昆明老王(市民):发达国家生活垃圾分类之所以做得好,得益于政府引导和民众参与,一方面国家要制定规范、完善基础设施体系、加强宣传,另一方面民众也要积极参与。
●毕女士(市民):家里有2个垃圾桶,一个专门放厨余垃圾,另一个会扔生活垃圾。垃圾分类也就是举手之劳的事情,会积极支持。
★调查
近日,《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全国2005名受访者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
71.1%的受访者平时会做垃圾分类处理
54.2%的受访者对已经设置的分类垃圾箱的使用效果表示满意 64.4%的受访者直言分不清什么可回收、什么不可回收
★他山之石
●长春互联网+垃圾分类”试点工作成效显著,居民只要把生活垃圾分为干、湿、有害垃圾三类,用自己专属的条码卡在“智能分类收集箱”刷卡投放,就会在手机APP上得到相应积分,用积分可在垃圾分类管理中心换取日常生活用品,效果明显。
●厦门引进“互联网+”的理念,以居民的垃圾分类相关信息整合作为基础,经过科学分析,寻找最有效率的垃圾分类宣传和垃圾转运模式。工作人员在小区设置固定的基站,给督导员分发人手一台的Pos机,再配合居民的智能手机或分发的Ic卡,这些终端被有机组合成了一个“绿色钱包”网络。
●合肥引入一种新的智慧垃圾分类系统,这套设备包括智能垃圾分类箱、智能垃圾分类可回收箱和垃圾袋自动领取机,市民按分类扔垃圾就可获积分奖励。
★释疑
如何区分各类型垃圾
可回收垃圾
就是可以再生循环的垃圾,主要包括废纸、塑料、玻璃、金属和布料五大类。(注:纸巾和厕纸由于水溶性太强为不可回收垃圾。)
厨房垃圾
包括剩菜剩饭、骨头、菜根菜叶、果皮等食品类废物,经生物技术就地处理堆肥,每吨可生产0.6-0.7吨有机肥料。
其他垃圾
盛放厨余果皮的垃圾袋、废弃餐巾纸、尿不湿、清洁灰土、污染较严重的纸、塑料袋等。
有毒有害垃圾
含有对人体健康有害的重金属、有毒的物质或者对环境造成现实危害或者潜在危害的废弃物。包括电池、荧光灯管、灯泡、水银温度计、油漆桶、家电类、过期药品、过期化妆品等。
为什么要推行
生活垃圾分类制度
垃圾分类是社会进步和生态文明的标志,是人人均可参与其中来保护环境和改善环境的方式。垃圾分类可以引导居民养成绿色生活、绿色消费的习惯,埋下环境保护的种子。分类还可以促进前端生产环节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的发展,同时带动后端减量化处理、资源化利用效率提高与污染减排,从而节约原生资源,改善环境质量。
张洪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