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直以来,非煤矿山给人的印象就是“粉尘多、噪声大、现场乱、条件差”,严重制约着周边人居环境的改善。开展非煤矿山转型升级,切实调整非煤矿山产业结构,彻底改变非煤矿山“散、小、弱、乱、差”的状况,是实现非煤矿山绿色发展、安全发展、科学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是非煤矿山企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举措,是主动适应经济新常态、做大做强非煤矿山的必然要求。在非煤矿山转型升级工作中,祥云县立足根本,扎实工作,坚持科技兴安战略,非煤矿山转型升级工作闯出了一条新路子。
敢于担当 措施得力 成绩显著
祥云县非煤矿山转型升级工作涉及非煤矿山62座(持有安全生产许可证73个),涉及企业多,特别是华严、灰窑两个采石区,企业规模小、布点集中、安全基础薄弱且距离县城近,对县城污染大。但由于开采历史悠久,涉及企业多,转型升级工作又没有相应配套资金,工作推进存在一定难度。祥云县人民政府深入调研并多次组织召开联席会议进行专题研究,在宣传相关政策法规的同时,制定政策措施,帮助企业解决困难、寻找出路,妥善处理职工安置、劳动保障等工作。通过对前期转型升级工作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充分分析,研判和总结经验,制定了“一企一策”。通过树立典型,以点带面的方式,逐个落实,层层推进,最终实现华严、灰窑两个采石区所有非煤矿山企业全面实现转型升级,14家企业全部同意按期关闭退出。

科技兴安 “信息化”助推安全发展
祥云县以非煤矿山转型升级工作为契机,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时的重要讲话及省委九届十次全会精神,坚持科技兴安战略,着力打造绿色、节约、高效、生态矿产业。一是建成非煤矿山安全生产信息化监管系统。祥云县人民政府和非煤矿山企业前期共投入400余万元建成非煤矿山安全生产信息化监管系统。系统将于2017年6月中旬建设完成并正式启用。非煤矿山安全生产信息化监管系统通过网络通信、数据管理、视频监控、语音接入等对企业作业现场和生产区进行动态视频实时采集并传输到县安全生产信息化监控中心,实现信息化技术与非煤矿山安全生产的深度融合。以信息化的广泛性、便捷性和准确性等优势,弥补安全监管监察队伍力量不足,破解人少任务重、效率低等短板和难题,有效威慑各类非法违法行为,助推全县非煤矿山安全生产形式稳定好转;二是整合资源,数据共享,多部门联动,实现非煤矿山综合整治。通过建立非煤矿山联审联批制度,县安监、国土、林业、环保、交通等部门间实现资源共享,互通信息,互相配合,对非煤矿山企业实行联合踏勘、联合审查审批,实现了非煤矿山企业的联合监管,保证了非煤矿山审批的合理化、规范化。同时,依托安全生产信息化系统,同步实现砂石料过磅计量和征税、运输车辆砂石料泼洒整治、作业现场环境整治、水土保持、林地占用整治等,确保企业依法依规安全生产。三是推广先进技术,全面提升作业现场职业健康安全。为进一步落实企业职业病防治主体责任,祥云县以粉尘专项整治为切入点,扎实推进非煤矿山安全生产“三项建设”,充分发挥安全生产先进适用技术和装备在保障安全生产条件、提升本质安全方面的基础性作用,在企业强化引领示范作用,在企业推广综合除尘技术,从源头上抑制粉尘的产生,有效控制企业生产过程的粉尘危害,改善作业现场环境,保证职工身体健康。
简单密闭防尘效果 试点企业综合除尘效果
目前祥云县第一批31家“改造升级”非煤矿山企业转型升级工作已基本完成,第二批4家“整合重组”非煤矿山企业正在进行联审联批。到2017年底全县转型升级工作结束后,将实现原有矿山非煤62座(持有安全生产许可证73个)减少到35座,减少43.55%。在产非煤矿山企业实现100%“信息化”监管,作业现场实现100%建立综合除尘系统。从根本上实现行业发展效益明显提高、企业安全生产水平明显提高、作业现场环境明显改善。
祥云县安监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