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的绵绵雨水,又将我拉入回忆。去年,大二的我参加了学院组织的“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我们来到永德县大山乡,在有限的时间内走访了几户贫困人家。回想那难忘的几天,老乡黝黑的脸,大学生村干部灿烂的笑容,书记坚定的眼神,仍然历历在目。
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到达的第一天走访的第一户人家。跨过被磨的光滑的门槛,仿佛进入了另一个空间,看到的是有些年头的家具,简单的摆设,昏暗的灯光无力的投在黑黑的墙上,墙角摆着一堆劈好的柴火,一张小桌上挤着十几瓶装着咸菜的玻璃罐……一声:“大伯”把我思绪拉回。迎接我们的是大伯和他的二女儿。大伯热情地拿出小凳摆开,又慌忙拿抹布细细擦去上面的灰尘,招呼我们坐坐,你们快坐。聊起天来才发现原来大伯家女儿和我们年龄相仿,也即将进入大三。谈起未来的打算,她害羞地笑着说:“我有点想考研,但是怕支付不起费用,所以想了一个办法,现在在绣清明上河图的十字绣,计划两年绣完,看看卖出去的钱用来付学费,并把家里的房子盖起来。”
看到大伯小心翼翼从塑料袋里取出那长达两米的刺绣。我不禁有些羞愧,同样年龄,我们对未来还充满迷茫和彷徨,在父母的庇护下,我们养成了随遇而安的习惯,习惯于波澜不惊的生活,习惯于父母的给予,习惯于空谈远大的理想。却不知同一年龄,在这大山中,条件不太好的姑娘,她的眼中,充满的是对未来的希望,理想简单却又朴实。
第二天我们分别走访了十里开外的三个村子,并拜访了一些贫困农户,无论他们家庭情况怎样,总拿出家里最好的东西来迎接我们的到来。在纸厂村和玉华村的扶贫交流会上,村长大概和我们介绍了扶贫近况。书记谦虚地说希望同学们能对扶贫工作提出宝贵的建议。于是同学们谈论起对于扶贫自己的看法。对于每一个问题,书记都结合村里的状况,村民反映的普遍想法耐心地解答,又说明不同情况暂时采取的措施,其效果的理想与否。当谈到交通不便村民怎样“走出去”,为何村民不尝试外出打工等问题,书记说:对,交通不便不好发展,所以我们想把村子都集中起来,把村民搬迁到镇上,可是现在的村子是不少村民世世代代生活的地方,许多人习惯了,也不愿意走,这是他们不愿外出打工的原因。所以解决这方面的办法,我们还得另辟蹊径。
书记的话让我真真实实感到,村里领导确确实实是把老乡放在第一位,并且真真切切的为老乡做事。这是大学以来党组织让我感到最温暖的一次,也是我感觉到离党组织最近的一次。在这绵绵不绝的大山里,除了互相的依靠,还有的是,一直默默支持大家的党组织。书记的负责,村官学长的认真,使我在不知不觉中,身上有了使命感。
最后一天中午吃饭时,书记问我以后毕业愿不愿意到这大山做一名大学生村官。心里一点也没有犹豫,我回答:愿意。谁不愿意在这美丽的大山奋斗几年,用自己的青春洒下一波汗水,为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多做些事儿呢?
叶柯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