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曲靖一中校长杨晶(左)正在讲解爨文化
(记者 范云) 9月8日上午,全国网络媒体曲靖行的采访团来到曲靖一中参观曲靖爨文化博物馆。博物馆坐落于市中心,紧邻曲靖一中,穿过幽静雅致古式庭院后,便能看见镇馆之宝——爨宝子碑。爨文化博物馆馆长王平永老师为全国网络媒体记者讲解天下第一神品—爨宝子碑,解读爨文化的艺术价值。曲靖一中李晶校长向记者朋友们介绍了曲靖一中的办学情况,二爨书画院院长陈正义老师挥毫泼墨为云南网题写爨体字。

中国爨体第一人陈正义在采访现场写“爨”
爨文化博物馆馆长王平永为大家介绍《爨宝子碑》
曲靖一中校长杨晶接受媒体采访时介绍,保存于曲靖一中爨文化博物馆内的“爨宝子碑”高1.83米,宽0.86米,厚0.21米,碑身较小,字数较少,全碑共计388字,俗称“小爨碑”。这两块古碑距今都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保存至今,这背后经历过许多曲折,而发现它们的故事,更是充满了偶然与传奇。1778年,曲靖杨旗田村一个做豆腐的村民从地里挖出一块石碑,觉得这是块压豆腐的好材料,便叫村里的乡亲帮忙把石碑搬回了家,这一压就是74年。清咸丰二年的某一天,这块石碑迎来了改变命运的重大转机。这天,南宁知府邓尔恒在厨房闲逛时,无意中发现豆腐表面若隐若现的字迹。直觉告诉他,这些字非比寻常。顺藤摸瓜,邓尔恒在杨旗田村的一家豆腐作坊,见到了这块石碑,就是现存放于曲靖一中的《爨宝子碑》。


早在邓尔恒发现《爨宝子碑》之前,云贵总督阮元就在曲靖发现了另外一块爨氏时代的石碑。清道光六年,刚刚担任云贵总督的阮元,专程来到陆良薛官堡。当他穿过村中晒谷场时,被一块用来打稻谷用的石碑所吸引。阮元命人用清水反复冲洗后,上面的字迹逐渐清晰起来,才发现这是《爨龙颜碑》。斯人已去,但两块爨碑的拓片却从此在文人中流传开来,并被康有为带到了日本,为世界各地书法家及爱好者所赞赏。爨氏作为东汉末至唐初的“南中大姓”之一,是当时滇东和滇池地区的世袭统治者。大小爨碑对于研究爨氏历史及其政权的组织机构、礼乐制度和民族关系等具有重要价值,而两块爨碑的书法艺术都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云南网的记者珍藏陈正义老师現场题写赠送的书法“云南网”,激动万分地与陈老师合影留念
2012年,正值花甲之年的陈正义在爨乡已收获了累累硕果,被誉为中国爨体第一人。回首往事,他无限感慨地说:“这或许就是命运的安排,是爨神的呼唤。我的一生,冥冥之中,注定为爨而生,为爨而来。”43年前,一个16岁的少年,在特定的历史动荡时期,怀揣着对云南的美好向往,放弃了可以留在黄浦江畔的机会,挥泪作别故乡和亲人,登上了南下的知青专列,来到偏僻的沾益县盘江乡龙凤大队插队落户。一次偶尔的机会,他和爨书不期而遇,一见倾心。从此,他的人生轨迹发生了质的改变。在艰难的岁月里,他和爨体书法相依为命,不离不弃。一路走来,他将爨体书法不断继承和发扬光大,他的爨体书法入选第三第四届中青展,成了爨乡第一个中国书协会员、进入人民大会堂云南厅,蜚声中外。他,就是陈正义。

“爨宝子碑在中国书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是研究中国汉文字由隶书向楷书递变过程的实物佐证,为历代书法家所推崇。”王平永介绍,爨宝子碑不是名家所书,也不讲究什么笔法,具有的是刀味、石味、民间味、野蛮味和南朝正统的名人书家严守法度,学爨宝子碑就是要从这些“不法”“不名”“不笔”“不汉”中去体味。
如今,行走在曲靖的大街小巷,爨文化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随处可见,延续着曲靖厚重的历史文化气息。商家的招牌、广告,企业名称......很多都是由爨体写成的。爨文化除了融入当地的日常生活中,也受到当下越来越多的曲靖年轻人的关注。作为中原文化与云南少数民族文化交融荟萃之地,曲靖在两千余年苍海桑田的历史变迁中演绎出以二爨、堂狼、铜商、民族风情等为主的珠源特色文化,留下了“南碑瑰宝”的爨宝子碑、“神品第一”的爨龙颜碑,为世人所推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