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众多研究机构、研究者所公开发表的文章、资料中可以概括出毛泽东主席“九家一人”的盛誉,即:思想家、理论家、哲学家、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战略家、文学家、书法家、诗人。他对中国人民乃至世界人民作出的杰出贡献,将流芳百世,他的经天纬地、雄才大略、优秀品质、崇高人格将受万世景仰。降生在普通人家,成长在偏僻山村,他何以成为旷世奇才?何以成为人类领袖?何以成就惊天伟业?何以成就丰功伟绩?探寻其韶山、井冈山、延安等地奋斗轨迹,受到深刻启示。
时势造就。欧洲工业革命后,世界工业迅速发展,工人阶级大量增加,无产阶级队伍不断壮大,世界共产主义运动蓬勃兴起。特别是苏联的建立,彻底改变了世界资本主义独大的格局,为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创造了较好的条件和氛围。马克思主义的产生与传播,国内外众多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产生及其革命实践,为毛泽东的成长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和丰富的营养。清“康乾盛世”之后,中国开始走向积弱积贫,鸦片战争签订的南京条约使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和社会状况,迫使众多仁人志士走上了探索救国救民、拯救中华民族的道路,孙中山、毛泽东等就是其中的优秀代表。近代湖南社会发生的社会变革和各种群众运动,使毛泽东受到启迪,从中获得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和艰苦磨砺,湖湘文化的熏陶,众多湖湘伟人的示范,对毛泽东理想、信念、人生观、价值观产生了潜移默化的深刻影响。人类社会大变革时期,国际国内动荡不安、急剧变化的社会环境、革命大势需要毛泽东,人类期唤毛泽东、时代召唤毛泽东、人民呼唤毛泽东,“时势造英雄”的千古定律在毛泽东身上再次得到印证。1962年冬,革命家、教育家、历史学家、语言文字学家吴玉章先生访韶山时感言:“山川资俊杰,时势造英雄。”
教育造就。纵使时势造英雄,论功教育也当首。毛泽东的成功主要得益于良好的国学教育,毛泽东故居左侧不到50米,就是其启蒙学校—南岸私塾,周边不远即有绍山学校等多个私塾,毛泽东因此能够在7岁至16岁期间读了6个私塾,17岁前的才华,可以说主要来自6个私塾。1910年进入“湘乡县公立东山高等小学堂”(原东山书院),成为该校年龄最大,也是最优秀的学生。堂长(校长)李元甫爱惜毛泽东之才,以辞职要挟破例录取毛泽东,并称录取了一名“建国材”。 李元甫校长的识才慧眼和爱才胸襟当为后世景仰。东山学校新式的教学环境、先进的教育理念、前卫的课程设置、“公诚勤俭”的 严谨学风,非常契合毛泽东独立不羁的个性,促使他更加如饥似渴地学习各种知识,是他后来投身革命洪流成为一代伟人的一个重要台阶。次年即被推荐到湖南第一师范学校读书,成为其人生的重大转折、重要经历、关键节点。此后,千年学府岳麓书院、北大图书馆、等成为毛泽东精神食粮的据点。青年毛泽东读过的学校,不论是私塾,还是公立学校,当时的环境、设施、教育教学条件比100多年后中国西部的很多学校还要优越,湖南教育的发展程度可想而知,湖南“人才井喷、英雄辈出”,毛泽东成为天下伟人正是教育使然。有人对西方教育夸夸其谈,对中国传统教育百般否定,中国古代众多帝王将相没有哪个是西方文化培养的,毛泽东也没有留过洋,东西方教育各有所长,一定程度上讲,中国教育还优于西方。
信仰造就。时至今日,世界上很少有人像毛泽东那样,始终坚信共产主义必胜,社会主义必胜,即使是在大革命失败、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在个人事业、党的事业、国家事业遭受重大挫折、惨重损失的情况下,也从未动摇过,直至生命终结。坚定的理想信念,为他契而不舍的追求、艰苦卓绝的探索、坚忍不拔的拼搏提供了不竭动力。大革命失败了,党的工作从城市转向农村,只有他坚信“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另辟蹊径;长征开始后,党和红军穷途末路命运堪忧,只有他坚信前途光明,力挽狂澜;抗日战争爆发,中华民族危亡之际,亡国之声遍地,只有他坚信抗战必胜,《论持久战》鼓舞国人;解放战争时期,面对数倍强敌,只有他充满必胜信心,向刁钻记者机智解读蒋毛姓氏,寓意败蒋易如反掌;保家卫国,他毅然抗美援朝,鏖战美欧联军,打出国威军威,打出尊严。他始终坚信社会主义的康庄大道,始终坚信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共产党创立的理论,始终坚信人民民主制度,始终坚信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在他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天资造就。相貌不凡,天资聪颖,是毛泽东成功的先天条件。南人北相,南方人个头不高是普遍现象,毛泽东祖上数代人也未出现身高之人,毛泽东净身高1.83米,身形高大魁梧在当地堪称鹤立鸡群。男生女相,青少年时期的毛泽东无喉节胡须,清秀英俊,肌肤白皙,面如女人。民主人士章士钊先生也曾向杨开慧父亲谈论对毛泽东印象:“脸型外圆内方,一副帝王之相”。天惠禀赋,仅仅读过私塾的毛泽东9岁(一说16岁)作《咏蛙》:“独坐池塘如虎踞,绿荫树下养精神;春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作声。”17岁作《告别诗》:“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两首诗的用词、寓意、境界,同龄人读懂均属不易,何况创作。后来,更高造诣的《七律•长征》《沁园春•雪》等诗词使其成为近代史上名符其实的最伟大的革命诗人。毛泽东没有进过高等学府,只读过师范学校,却能写出《实践论》《矛盾论》等哲学名篇;没有进过军事院校,却能写出《论持久战》等军事名著;平生一枪未放,却能指挥千军万马,攻无不克、战无不胜,成为世界著名军事家;创立统战理论,创立“三大法宝”等等,不得不承认其确有天赋,堪称天才。
毅力造就。超常的毅力是毛泽东成功的重要基质。自小苦读,孜孜不倦,为瞒父亲,借光夜读。书院书馆,夜以继日,博览群书。长征途中,毛泽东强忍兄弟间生离死别之情,强忍便秘身体的苦楚,重大挫折的痛楚,以及对错误路线的愤懑,克服内忧外患,躺在担架上也在读书。直至晚年,仍然坚持不懈,长期挑灯夜读。有人统计,毛泽东一生读书10多万册,从7岁开始读到83岁,共77年,每年读了1298本,每天读了3.5本,在中外革命家中首屈一指,仅读书事迹,就充分体现了坚忍不拔的毅力。为了中国革命,毛泽东先后牺牲了妻子儿女、兄弟姐妹共6位亲人,加上其父母,战争年代遗失的两个子女,建国后因寻找小毛毛车祸身亡的贺贻,先后失去了11位亲人,毛泽东为革命忍受了常人难以承受的心灵巨痛。由于广泛深入的调查研究,对中国国情的透彻分析,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领会、独特见解,对时局的深邃洞察、准确判断,以及超人的大智大勇,毛泽东经常真理独掌。这是“枪杆子里面出政权”“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游击战的战略战术”“抗战是持久的,最后胜利是中国的”这些著名论断和重大思路均出自毛泽东的原因。同时,真理独掌也造成了他一生时常处于思想孤独的状况,甚至经常遭受排挤打压,特别是遵义会议前,事业屡遭挫折,个人才华未得充分施展,正确的思想路线和战略战术得不到应用,眼睁睁地看着党和红军惨败。遵义会议上,身处绝境的党和红军,为了起死回生,不得不重新起用毛泽东。就是到延安后,几乎为王明取代,若是他人,早已心灰意冷,叛党投敌,他却执着追求,越挫越勇,越挫越坚,事实胜于雄辩,真理终得伸张。建国后,数日“独居滴水洞”,晚年和江青分居等事例都说明了他思想的孤独。
人格造就。就蒋介石与毛泽东,国民党与共产党来说,毛泽东的成功,共产党的胜利,可以说是正义的胜利,道义的胜利。从摧毁封建帝制、抗击日本侵略的角度讲,蒋介石也堪称民族英雄,但是在胸怀、气度、厚道方面,与毛泽东相去甚远。蒋介石杀害毛泽东妻子杨开慧,关押年幼无知的毛岸英、毛岸青、毛岸龙,毛泽东没杀害、关押过蒋的亲人,反而请宋美龄出任国家副主席。蒋介石两次掘毛泽东祖坟,毛泽东却保护其祖坟、故居。战国时期巴国内乱,国君遭受胁迫。巴蔓子将军向楚王求援,许巴国三座城池为酬,并诺如三城不得,当以头献。内乱平息,楚国使臣来求践约。巴蔓子慷慨以答:“许诺,为大丈夫之言。然巴国疆土不可分,人臣岂能私下割城,以吾头谢已。”言毕,刎颈自尽。使臣捧蔓子将军头颅归献。楚王曰:“得忠臣如此,又何需几座城池。”遂以上卿之礼葬其头颅。湘江战役后,红34师师长陈树湘绞肠自尽,国民党蒋介石砍英雄的头颅悬长沙城门示众,尽失道义。反之,共产党毛泽东优待俘虏,大获人心。蒋介石杀害杨虎城,将张学良终生软禁,毛泽东特赦国民党众多高级将领。日军入侵,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蒋介石仍恋内战,毛泽东则高呼停止内战,团结抗日。毛泽东一生追求公平正义,对家人和子女严格要求,没有给予亲人特殊的地位和待遇,就是晚年,对其妻子江青的错误,也是严厉批评、尽力抑制。毛泽东对待贪官污吏严惩不贷,对待百姓却宽厚仁慈。就是毛泽东的诗词歌赋、语录论著均来自实践心得、切身体会、真情流露,没有丝毫矫揉造作、无病呻吟、虚情假意。毛泽东正是以其崇高的政治品质和高尚人格,时时占据着道义制高点,赢得个人成就和事业成功。
毛泽东主席已逝世40余年,中华民族每当遇到困惑迷茫,总是想起他的聪明睿智;每当面对强权外侮,总是感佩他的气魄雄心;每当身临事涉丧失公允,总是怀念他的清廉政治,人们对他的崇敬爱戴更加理性、更加执着,毛主席纪念堂前络绎不绝的中外瞻仰队伍及他们瞻仰时虔诚的表情就是有力证据。毛泽东热一浪接一浪,这是中华民族的幸事,世界人民的幸事,那些否定本国领袖,否定民族英雄的国家和地区总是走“下坡路”。我们怀念毛泽东,研究毛泽东,就是要从他的成长经历和成功道路中得到启迪,传承他的智慧和精神,继承他的遗志和道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中共永善县委统战部副部长 陈永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