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新闻时事 云岭安全 文化教育 森林云南 关注民生 医疗卫生 名家书画鉴赏 企业形象 饮食文化 诗歌散文
您现在的位置: 云南法制报经济聚焦_云南法制经济网 >> 文章中心 >> 诗歌散文 >> 正文
邂逅一碗手工凉卷粉
作者:冯蔓 吴…  来源:本站原创  更新时间:2018/4/12 21:07:08  点击次数:22663

卷粉是一种很常见的传统特色小吃,爽腻、柔嫩、细滑而筋道的口感深受欢迎。这种风味小吃受地域、民俗和文化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各地的取材不同,制作方法各异,味道也各有千秋。在晋宁区有一家上百年历史的手工作坊,制作卷粉依然沿用最传统的手工方法,每一片卷粉都如同雕琢精美的艺术品一般,她们用耐心、细心和一丝不苟倾注出一片片、一卷卷食之不能忘却的家乡味道。在百花争艳的大好春光里,邂逅一碗手工凉卷粉,感受沁人心脾的酸爽!

 

每天下午三点半,宋琼芬大姐都会准时出现在小市场,带上忙活了大半天做好的两大框叠放得整整齐齐的手工卷粉,还有芝麻油、花椒油、姜汤、芫荽等十多种佐料儿。老昆阳人都知道这里有一家张氏手工卷粉,而且是整个晋宁唯一的一家手工卷粉,顾客大多是老熟人回头客,知道宋大姐家卷粉好卖,35一卷,每次买个两三卷回家既能添个菜又能作为主食,来晚了,就不一定能买到了。

 

有的顾客喜欢买回去与家人一起分享,有的则让宋大姐兑上各种佐料,立即大快朵颐了起来。这样的午后,在人来人往之间,虽说有点儿不好意思,但记者实在忍不住想立即尝一尝这手工卷粉的美味。白嫩软弹的卷粉卷起切条,配上辣椒油,花生面儿等佐料,红的白的绿的,左右拌拌,卷粉的素雅与各种佐料的融合,大筷的送入口中,先有酸辣的爽,后有卷粉的劲道,细细咀嚼,米香味儿凉爽爽的充盈着口腔,口感柔滑,绵韧不沾。或者不需要这样小口慢品,狼吞虎咽起来更为过瘾。

 

一直到下午五点左右,宋大姐的摊位前就这样熙熙攘攘,一百多张卷粉也卖得差不多了。的确,来晚了,就买不到了。由于手工制作卷粉程序多,辛苦又全凭经验,宋大姐与丈夫两人一直传承着这门手艺,每天20公斤大米制作120片卷粉,从早上五点生火磨米,一直忙活到下午出摊儿,都是现蒸现卖,保质定量供应,没办法做出更多的数量来。

 

宋大姐家的手工作坊在田心村,走过弯弯曲曲狭窄的街道,古老的房檐仿佛也在诉说着年代与历史。在宋大姐的印象里,自她三十多年前嫁到这里来,就一直与丈夫继承着这门古老的手工艺,据说,这门手艺是从丈夫张洪昆祖上就传下来的。

 

四口大灶四口大锅齐上阵,柴火在炉灶里烧得热火朝天,烧沸的水热情的冒着泡。此时是上午的十点左右,宋大姐正忙着把一个个蒸盘刷上油,然后把已经准备好的米浆舀进蒸盘。每个蒸盘刚好一小口缸。

 

这个工序很重要,要保证每一片卷粉厚薄均匀,才能确保口感晶润有弹性。蒸盘在沸腾的水上漂浮着,也在完成从米浆变成卷粉的蜕变。每一盘蒸5分钟或者10分钟,宋大姐凭的全是经验。

 

2855公分大小的蒸盘,忙了一上午,蒸好的卷粉齐齐整整的挂在墙上凉透,一眼望去,很是独特,没见过的,还真不知道这架式是干什么用的。

 

蒸熟刚剥离出的卷粉薄如蝉翼、乳白通透、弹性十足,一片片均匀嫩滑,整齐的叠放在竹筐里用纱布盖住。

 

卷粉的品质,蒸的过程很关键,一个不小心就不能要了。忙着跟我们介绍,宋大姐这样的老经验也做出了品质差的卷粉。

 

好的品质需要每一道工序的严格把关,尽管是手工作坊,宋大姐夫妻二人靠着口碑与品质赢得了客户的信任。做卷粉是一件极为辛苦的活计,每天起早贪黑,工序繁琐。食材是品质的保证,返璞归真和精益求精是制作手工卷粉的立身之本,一直以来,宋大姐和丈夫对卷粉的原料要求都非常苛刻,全是从冷凉地区订购的一年只熟一次的单季稻米,前一晚认真淘洗,充分浸泡了一夜之后,再反复淘洗。直到水清澈不浑才能进入下一道工序。

 

浸泡充分的大米又白又嫩,一瓢一瓢舀入小磨机,加水磨成浆,这也是个需要等待的过程,雪白浓稠的米浆缓缓流出,越积越多,装满水桶。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靠着勤劳的双手,夫妻二人起早贪黑,重复着这已经不知道做了多少遍的工作,既饱含感情又热情不减。打完浆后还要加清水搅匀再过滤一遍。这双层滤布也是宋大姐家自制的,一层纱布眼儿大,滤不干净,上面又加了一层细密的纱巾。这样才能滤得干净。

 

点点滴滴的汁液从滤布里渗透出来,此时已经能闻到淡淡的米香味儿,这也是个费时费事的工序。

 

每种美食背后都是时间与耐心的守候,不急不燥,在等待中食物才能达到完美的口感。一张薄薄的卷粉,也是等出来的美味。滤完以后,这米浆还不能用,还得继续沉淀。

 

为了做足一天的量,从前一天晚上泡米开始准备,到第二天早上五点起床、磨浆、大火蒸一直要连续不间断工作67个小时,然后要准备各种佐料,拉到市场摆摊儿,这一天下来十分辛苦。

 

在宋大姐的手工作坊里,制作卷粉的工具都带着浓浓的岁月的痕迹,除了那一个个已经老旧的蒸盘,还有斑驳的灶台,打着补丁的瓢,无不在诉说着这项传统工艺的久远年代,也是夫妻二人辛劳的见证。

 

虽说现在已经有了更为先进的制作工艺和机器,省时又省力,但是宋大姐夫妻二人还是坚守着这一份祖上传下来的手艺,在她们看来,自己手工制作的总是要更香甜,更好吃,也才有家乡的味道。

 

一年四季,不论寒暑,凌晨五点起床,下午出摊儿,正是有了宋大姐这样勤劳的手工艺人,我们才能享受到色香味儿俱全、老幼皆宜的传统美味小吃。来到晋宁,您可一定得去尝尝,品品那股家乡的味道。

冯蔓 吴艳涛 宋光旭

推荐文章  
· 昆明:嵩明县书法协会走进学校乡村厂矿
· 国务院安委办第三督导组赴滇开展安全生产工
· 云南省春节期间安全生产形势平稳
· 昆明市委主要领导检查安全生产工作
· 腾冲市推动安全生产大检查长效机制
· 晋宁区安委办部署危险化学品安全综合治理
· 云南省安监局讲党课
· 文山市一医院手术中停止治疗被停业整顿
热门点击  
· 数字经济·物联网财富盛典暨佳联大数据千人
· 云南晋宁独特的传统风味石将军卤腐深受人们
· 走进云滇观古堂_讲述罕见瓷烟筒背后的故事
· 中国冰岛茶业集团美股上市分享会在云南普洱
· 合作共赢共创辉煌   云南佳联大数据集团合伙
· 2024数字经济一物联网-A1财富盛典暨佳联易生
· 贵州习酒·云南醉临风酒业有限公司 2024 中
· 中国化学品安全协会专家到会泽县危险化学品
关于我们 | 服务条款 | 广告服务 | 媒体合作 | 电子邮箱 | 联系我们
广告热线:0871-63151829 订报及投诉:0871-63151956 内容纠错:0871-63151829 管理员信箱:ynfzbj@163.com
本报常年法律顾问 云南法闻律师事务所 电话:15808896978 联系地址:云南省昆明市高新区二环西路398号高新科技信息中心主楼
云南法制经济网制作、维护 CopyRight 2024 鸿昌传媒版权所有 滇ICP备13002880号-1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