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会唱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但你可知道我们陈家还出了一个传播共产主义理想的大人物?” 来自云南省临沧市凤庆县凤山镇凤山社区的青年陈浩渊正深情回忆父亲跟他说的这句话。
这是凤庆县委党史学习教育办公室工作专班日前在挖掘红色资源过程中采访的一个画面。
陈浩渊父亲所说的大人物其实是大翻译家罗稷南。陈浩渊说,罗稷南是他的伯祖父,父亲陈恬年轻时曾到上海与他共同生活了一个多月,并由此有过一段终生难忘的教诲。
“我家老陈一直跟我说,如果再去上海,他一定能找到复兴路34号。在这里,伯父罗稷南让他到鲁迅纪念馆和党史纪念馆参观学习,教育他要听共产党的话,热爱祖国,好好学习,做一个正直而有本领的人。”陈浩渊母亲字永翠回忆。
而在陈浩渊很小的时候,父亲时常跟他讲起罗稷南爷爷的事迹,教育他要好好读书。大学期间,受伯祖父影响,他学了英语专业;参加工作后,他加入中国共产党,以一名党员的身份严格要求自己。
疫情以来,陈浩渊根据工作需要,参加到卡点监管、进村入户宣传排查等工作中,跟同事一起到公共场所参加消杀,按时上报各种数据,不喊苦不叫累。“我认为这些都是对一名共产党员的历练。”陈浩渊说。
在采访过程中,工作人员了解到,罗稷南上学时曾受到陈浩渊曾祖父陈复初的资助,后来罗稷南每月按时给陈复初寄10元大洋作为报答,直至陈老先生逝世。这种知恩图报的德行被乡邻传为美谈,成了陈家潜移默化的家训。
通过走访考证,结合现有的史料,大翻译家罗稷南的生平更加清晰丰满起来:罗稷南,原名陈强华,号晓航,笔名陈小航,出生在云南省顺宁(今凤庆县)县城一书香之家。15岁时以优秀成绩考入云南省立大理第二中学,后进入北京大学哲学系读书,毕业后回东陆大学(云南大学)任教。随后,他又赴厦门大学任教,继续宣传革命思想和“五四”精神,培养进步青年,积极投身民主革命和进步文化教育工作。
他是 “五四”爱国运动的经历者、中国首部《马克思传》译本的翻译者、中国公开翻译出版苏联社会主义文学的早期成员、云南早期传播进步思想的重要人物。一生当中,罗稷南共翻译出版了20余部总计800多万字作品,是当之无愧的翻译大家。
对罗稷南生平事迹的挖掘考证仅是凤庆县挖掘红色资源的一个案例。自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来,凤庆县将红色资源作为开展学习重要的“本土教材”,通过“追寻红色足迹,讲述红色故事,用活红色基地”等方式,不断丰富红色教材,完善地方史料,让红色成为党史学习的底色。同时,让党史学习教育学有载体、观有基地、讲有内容、悟有温度,切实实现思想悟深一层,实事办实一批。
目前,凤庆县党史学习教育办公室已形成工作专班,深入乡镇对20余人进行采访,并收集相关图片和视频资料,编写《罗稷南》脚本,编印并发放《中共凤庆县地方史》《凤庆人民的奉献》等地方史1000余册,各单位各部门结合工作实际开展为民办好事2000余件。
黄建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