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一江春水 守一方安澜
--云南文山州移民搬迁安置和后期扶持工作纪实
图为德厚水库景色一角
十年来,文山州水利投资以年均14%的速度增长,年均投资为“十一五”时期的3倍以上,屡创历史新高,全州累计建成水库工程73座,新增蓄水库容2.78亿立方米。累计实施完成搬迁安置26466人,生产安置23550人;核定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扶人口34377人,每年发放后扶直补资金2062.62万元。
移民搬迁安置是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安置效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工程建设的进展、效益的发挥乃至社会的安定。为实现库区移民“搬得出、稳得住、能发展、会致富”的目标,文山州坚持以水库移民为中心,以乡村振兴为统领,夯实基础设施建设,培育发展特色产业,奋力闯出水库移民搬迁安置工作高质量发展新路子。
民生优先 建设宜居家园
为支持国家建设,广大移民离开世代生活的山村,来到陌生的地方重建家园,文山州围绕“省统筹、县落实、村主体”的思路,统一规划、分步实施,将水库移民家园建设与乡村振兴工作有机衔接,补齐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短板,着力打造“宜居、宜业、宜旅”的移民新村。
走进丘北县曰者镇茶花村,一排排房屋错落有致、村容整洁清爽,道路四通八达,路边花草郁郁葱葱,农家小景各具特色,充满文化气息的墙体、宽大的活动长廊和精致的园林式围墙为美丽新村增辉添彩。茶花村地处红旗水库库区,搬迁安置81 户362人,是一个典型的移民村。在移民后扶政策的帮扶下,丘北县高标准规划村庄布局、高起点推进美丽乡村建设。2020年,茶花村被评为全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列入州级示范重点村建设项目。依托普者黑5A级旅游景区,丘北县深挖优势资源,2022年,投入1347.49万元,积极探索农旅融合发展之路,打造集乡村旅游、生态休闲、特色文化、康养度假、产业互融为一体的综合旅游发展模式。成立了丘北县绿康种养殖合作社,发展种植早熟水蜜桃800亩,李子300亩,西瓜、葡萄、蚕桑等其他产业也相继在茶花村“落地生根”。采取“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将村集体资源和基础设施入股与旅游开发龙头企业合作,带动移民发展农家乐、民宿及出售特色农产品实现增收,村集体每年固定分红8万元。
曰者镇茶花村村民张凤美:“我们村是一个典型的移民村,我们现在居住的新村比以前的村庄更漂亮,设施更完善,闲暇时,我们经常会来到池塘边散步,到凉亭乘凉、聊天,带孩子打打球,村里面的环境变美了,我们的生活也越来越好。”
图为富宁县坡芽村
富宁县坡芽村,是一个典型的原生态壮族村寨,民风淳朴,是百色水利枢纽工程移民搬迁安置影响村,全村现有65户324人。2005年水库下闸蓄水后,全村大部分土地被淹没,失地的农民靠外出务工、网箱养鱼等作为经济来源,在各级各部门的关心帮助下,累计整合资金3531.35万元投入坡芽村建设。先后荣获了2011年云南文化传承示范村,2012年省级文明示范村,2013年省级民族文化特色村,2014年第四届全国文明村,2017年被国家民委命名为中国第二批少数民族特色村寨,2018年被国家授予“全国民族团结示范村”等荣誉称号。
像茶花村、坡芽村只是文山州库区移民村的一个缩影,如今,移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不断增强,库区经济快速发展,社会和谐稳定。
筑巢引凤 推动产业转型
就如何让移民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发展、会致富”。近年来,文山州积极探索和实践移民后期扶持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的利益联结,着力将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由“输血式供给”转变为“造血式扶持”,实现移民后扶可持续发展。文山市在德厚水库移民安置规划编制之初,就将水库移民后期扶持产业与搬迁安置工作同步规划、同步推进实施的试点工程。大胆探索移民后扶产业转型发展新模式,实行“飞地经济”利益共享原则。
2018年,文山州引进龙头企业——云南正果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将土地集中起来、农民组织起来、资产经营起来、产业带动起来,投资3600万元在文山市马塘镇花庄片区种植桃子1067亩,大力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采取资产认购、合作分红模式,实行“飞地经济”开发利益共享原则,从以前简单的发树苗、给补助,向生产体系、运营体系、科技体系支撑的现代农业综合体系转型,建立起以合作社、种养殖大户、龙头企业等为主体的“公司+基地+合作社+移民”的经营模式。产业项目从“散小弱”向规模效益型转变,后扶资金从分散使用向集中使用转型,将后扶项目资金在确保资金安全和保值增值的前提下,安排给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致富能人等有偿使用,按年收益率不低于6%的利润进行保底分红兑现收益金,项目收益金用于库区移民。从2018年至今,文山州已从该项目里收益了1500万元,还带动移民及周边用工近3.5万人次,产生务工收入达350万元。
该公司负责人左志介绍:“公司落户文山市,除了看中了这里的地理、气候优势外,更重要的是得到了州市党委政府和移民搬迁安置部门的大力支持,土地、水源,电力等前期的配套设施推进得很迅速,并主动与我们沟通协调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最大限度让我们在文山安心发展。
2019年,砚山县引进世界500强山东魏桥创业集团合作建设云南绿色铝创新产业园,在建设过程中,县搬迁安置办承担起干河乡碧云村委会处署、小听湖2个村111户534人整村搬迁安置重任,州县领导多次深入一线抓组织,党员干部脚踏实地抓落实,做到工作一起推进、办法一起商讨、困难一起解决,圆满完成了搬迁安置、征收房屋拆除清“零”工作任务。同时,以云南绿色铝创新产业园集群为载体,以承接产业加工园标准化厂房为基础,砚山县积极探索绿色铝下游产业链,投入移民资金1889.36万元,与七乡、砚华智讯2家国企平台利用现有12000平方米厂房开发绿色铝下游产业链“年产150万套智能门锁生产项目”。项目建成后,年可实现移民收益金151万元,提供移民就业岗位40个,每年产生工资性收入达150万元以上。
图为砚山县云南绿色铝创新产业园
丘北县立足气候土壤等优势,以市场为导向,加快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步伐,打造中草药种植、加工、销售为一体的全产业链,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总投入6812万元(其中投入移民后扶资金400万元)在工业园区建设年产4100吨中药饮片生产线。辐射带动了全县802户群众种植中药材7900亩,其中辐射带动红旗水库、清平水库移民82户种植中药材700亩,移民人均增收4000元,同时移民每年分红按投入400万元的7%利益分配,每年收益达28万元,实现全县水库移民及基地农民年均创收14275万元。
文山州在移民后期扶持工作中,通过引进龙头企业“外力”带动本地产业发展,发挥“内功”作用,实现后扶产业快速发展。
华丽变身 擦亮幸福底色
近年来,文山州针对移民群众的多元需求,充分盘活村集体有效资源,着力打造经济发展新引擎,并实施多元化、点单式的移民技能培训。
广南县那榔新村以集体建设用地为切入点,建设2000余平方米沿街商铺,2019年至今,村集体以铺面入股获得收益79.2万元。2020年,村干部用3000余平方米集体土地积极引导在外务工村民回村集资抱团发展,共同建设二手车交易市场,获得收益39万元。主动“引企进村”,投入移民后期产业扶持资金600万元,采取“村集体土地+移民合作社+公司”模式实施移民创收车间成品建材加工项目,合作期限20年内将实现村集体经济收入112.5万元,移民专项资金投入收益达604.8万元。并申请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产业扶持资金497万元实施移民创收车间新能源汽车销售运营项目。为奖励移民自主创业积极性,按移民自筹资金150万元的50%折算为75万元,作为那榔村集体资金入股,每年村集体按占股比例进行分红。同时,与福鑫水库移民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合作建设那榔水库肉牛养殖项目,通过股权占比获得分红。搬迁至今,那榔新村先后涌现移民自主创业致富带头人35人,连续三年实现村集体经济分红共103.1万元,预计到2023年,将实现年收益200万元。
以此同时,广南县自2019年以来,以移民电商直播带货、网络预约车驾驶员从业资格培训等点单式、个性化技能培训为抓手,先后投入24万元开展移民就业技能培训5期,223人获得培训结业证书,其中29名移民实现就近就地就业,月收入达5000元以上。无独有偶,砚山县以激励移民内生动力为目标,坚持移民需要什么,就培训什么为目的。2022年11月,投入7万元,在江那镇羊街社区锣锅寨居民小组开展中餐烹饪技能培训100人次,还自发组建了1支10人移民“移动厨房”小队,半年多来,承接60多场农家宴席,菜品味道受到群众一致好评,实现经济创收15万余元。
图为砚山县中餐烹饪技能培训
广南县搬迁安置办公室主任龚雪锋介绍:首先,将环境卫生管理纳入村规民约,对乱扔果皮纸屑、破坏花草树木等不文明行为进行约束,将村规民约执行情况与村民分红挂钩,促使村民自觉爱护环境卫生,提高环境保护意识。其次,更加注重移民青年的培养,凡是被一本院校录取的每人一次性奖励2000元,被二本院校录取的每人一次性奖励1000元,以此鼓励当代青年奋发向上,不断进取。
移,是为了水利兴、为了国之大事。安,是为了库区和谐稳定、为了移民幸福生活。站在崭新的起点上,文山州将继续坚持党建引领,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产业转型为抓手,认真统筹全州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移民搬迁安置和后期扶持,不断创新移民工作机制,落实后期扶持政策,最大限度发挥好移民搬迁安置和后期扶持资金效益,促进全州水利移民工作高质量发展。
通联:文山州搬迁安置办公室李胜娇、熊伟
编辑杨文翠 校对邵艳彬 审核吴仕平
主编钱丙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