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明,昆明市美术家协会会员,云南省老干部书画协会理事,云南民族画院特聘画家。1996年以来,多次参加全国性画展,曾获一等奖、银奖等。多年来,为“助老”、“助学”、“汶川地震”捐赠作品,热衷社会公益事业。2007年,参加由昆明市美术家协会主办的“云南阳光第四回”6人展。近年来,参加中国写意花鸟画献礼祖国大型画展,参展作品两幅入选《中国著名花鸟画家袁晓岑及弟子作品集》。作品应邀参加国际艺术博览会,参展作品达10余幅。2011年,参加云南十人书画展,作品获得业界内外一致认可,好评如潮。近年来,作品多被政府部门、社会团体、民间藏家及艺术馆和美国、日本泰国各界人士收藏。
情寄丹青十余春
朝朝挥毫暮暮思
安能绘得千轴雅
吾师教写一万枝
——康明
中国绘画史,递嬗演化,而以人物、山水、花鸟三大类鼎足而立。传仓颉以鸟兽、花草这迹象制作象形体之始,至汉代帛画上之夔凤人物,以及有花草、鸟兽形象之画砖,六朝时代敦煌壁画着色艳丽的花鸟,都显示着中国花鸟画的确立。

唐人花鸟,边鸾最为驰誉,精于设色,秾艳如生,其《牡丹图》推为绝笔。宋代御藏边画三十三幅,其中三幅为牡丹画:《牡丹图》、《牡丹白鹇图》、《牡丹孔雀图》。唐画家于锡亦善画花鸟,有《牡丹双鸡图》传世。王耕、唐浙人,“王耕善画,而牡丹最佳,春张于庭庑间,则蜂蝶骤至”。
宋代牡丹种植迅速扩展,以洛阳为中心,遍及中原。随着牡丹在中国的繁衍,作为花鸟画的内容之一——牡丹,愈来愈被丹青妙手所重视,明清时期画牡丹高手,不乏其人,较著名者有孙龙、徐渭、唐寅、任伯年、吴昌硕、虚谷等。
近年来,画家们更是施展才能,泼墨作画,描绘牡丹的力作,不断涌现。康明便是其中善画牡丹的一位,提起她,人们自然而然会想到她笔下那些神姿绰约、飘逸出尘的“国花“——牡丹。特别是康明笔下的白牡丹有着鄙薄流俗、独善其身的人格魅力,她用笔墨把观者带入了一个”出尘无染“的全新境地,犹如西子浣纱一般纯真唯美。
中国历代画牡丹者众多,其作品大同小异,多是一些花枝招展,脂粉浓烈之作,而康明笔下的牡丹却生机勃勃,犹如出水芙蓉,滋润透彻,艳而不俗。究其原因,源于她画牡丹纯属是对生活的感悟,朴素而典雅。康明以其独特的艺术语言诠释着牡丹“国色天香”的风骨神韵。
康明的牡丹散发出女性审美所带来的芬芳,少了欲盖弥彰的矫饰,多了清澈剔透的洗炼。“绝代只西子,众芳惟牡丹。”唐人白居易的这句诗正好可以借来品鉴她的“牡丹”,她笔下落墨而出的白牡丹,有着西子浣纱一般的灵韵。
康明是一位大器晚成的女画家,从1996年才开始染指写意花鸟画的她,先后师从我省丁培仁、彭放、孙建东等名家,经过十多年一心向墨不涉其它的痴迷,如今在本土写意花鸟画坛拥有了自己的一席之地,尤其在“牡丹”这个题材的绘画上,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笔墨语言。
“嫩叶要画到娇嫩得仿佛能掐出水,老叶要画到厚实得仿佛能不透风。在写意牡丹花的创作过程中,要重视用叶来衬托花的娇贵,画好牡丹叶对于牡丹花整体的艺术表现,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康明告诉记者,自己在国画写意牡丹的创作中,非常重视探索“叶”的艺术语言,并在刻画表达上花费了很多功夫。
每年2月,康明都会到狮山去观察和写生牡丹,她会重点观察一日之中早、午、晚各时刻牡丹的自然变化,这些变化包括花的颜色、叶的姿态、枝的动作、干的状貌等等,在捕捉到这些细节的基础上,康明会探索用自己的笔墨语言去表达这些动态中的细节,从而把纸宣上的牡丹画活,画出精、气、神。也正是因为有了这种源于生活的采风写生态度,我们才能看到,康明的写意牡丹画中常常会有“人花合一,物我两忘”的意境。
6月,康明将应邀参加云南书画小品展,届时,她将以更多力作在云岭书画界进一步奠定属于自己的笔墨语言。
秋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