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体,1964年生于楚雄州大姚县。现为《文化中国网》签约书画家、云南省工艺美术行业协会会员、云南长城书画院会员、昆明市美术家协会会员、昆明市书法协会会员。
自幼受家庭熏陶,热爱书画。儿时看母亲绣花、剪纸。幼小心灵得到启蒙。王体始终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浓厚的兴趣!在中国传统文化和书法、绘画上孜孜以求,涉猎诸家,重临摹,尚写生。在绘画上,尊崇“外师造化,中得心原”。
工作之余常笔耕不辍。忘却名利,区间偶有所得!用之修身养性!不喜热闹,远离名利,鄙于市井重利之做法,独来独往,自得其乐!无家无派。其书画作品曾多次参加省市书画展,并在《河北当代书画》、中国邮政、《中国艺术大家》等刊物发表,也多馈赠朋友家室、山庄、茶室装点。不为名利,意在表达闲情逸致,同时注重书画作品的艺术美感和教化作用。欣赏其书画作品不仅得到美的享受,更能体会到作者平静的心灵,使人烦躁之心得以宁静。
书画乃修身养性之器。艺术无止境。如今,老之至,更随心所欲。意在散淡逍遥!布施教化。


气度高古 神韵通灵
——观王体画作有感
甲午年大雪日,王体的画作摆在了案头。眼前的一幅幅山水,让人感觉到了他在艺术上的“用心”。
启蒙王体书画天赋的人,是他的母亲,一幅幅绣品和剪纸在母亲灵巧的手下栩栩如生地展现出来,让他对艺术表现出了深厚的兴趣,从此一发不可收拾。
他在艺术上具有很不错的缘分:书法方面,王体得到了黄家昌先生的指导。而在绘画方面,他得到了邓邵新先生的传授。在两位先生专业、严格且精心的指导下,王体艺术上有了长足的发展。工作之余,他总爱将自己关在书房里,如饥似渴地读古书临古帖,受古人所感,会古人所会,在静谧中思考,借以升华自己的艺术思想,充实自己的书画知识。
王体是一个在中国传统文化上孜孜矻矻、锲而不舍的人,沉醉其中,怡然自得,他说:“我在学习书画的过程中,一直广泛地涉猎诸家,目的是为了拓宽眼界。平时注重临摹,崇尚写生。在绘画上,尊崇‘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原则。在大量临摹、写生的基础上,追求并且达到艺术精神上的质变,变别人的、自然的东西为自己的东西。”而作为云南的书画家,王体可谓得天独厚,身边处处是美景,处处美景堪入画。故而除了大量临习宋代山水画外,每到稍有闲暇时候,他就背起行囊,走进山里,深入乡村,在最能亲近自然、贴近造化的地方,支起画架,向山川学习,向自然学习,在真山真水里丰满着自己的胸臆,丰富着胸中的山水。清代郎芝田有云:“画中丘壑位置,俱要从肺腑中自然流出,则笔墨间自有神味也。若从应酬起见,终日搦管,但求蹊径,而不参以心思,不过是土木形骸耳。”诚哉斯言!如果不在枯寂繁复的写生中积累,并通过在写生中的过滤和思考,哪里会有肺腑中的“丘壑”?故《中庸》中有句,“君子之所不可及者,其惟人之所不见乎”,正是在这人所不见之时,王体在山水写生方面倾注了大量心血,忠实地中践行着自己的艺术原则,于是他笔下的山便日比一日地雄浑,他笔下的水也日比一日地旖旎!
谢赫六法“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移模写”中后五法,即使一般人真实地付出努力,做到也不是太难的,唯“气韵生动”注重的作者的文化、修养和德操等画外的功夫,是至难的。宋代郭若虚《图画见闻志》中说:“人品既已高矣,气韵不得不高;气韵既已高矣,生动不得不至。”扬雄曾说:“言,心声也,书,心画也。心画形,君子小人见矣。”郭氏更注解道:“画,犹书也。”可见一个人品德的高尚与否直接决定作品的优劣。王体醉心于书画,完全是出于对中华传统文化由衷的热爱,将书画当作修身养性的爱好,不名不利、无派无家,不掺杂丝毫功利心在里面,对于喜欢他的书画的人,古道热肠的他从来都是有求必应,乐此不疲。人品淳厚,思想纯正,使他的画作表现得很纯粹、很干净,有一种斯文和高古在里面。画作《春潮江水平》中,遍绕青岚的远山逐渐返青,山下的江水没有一丝涟渏,渔船泊于江岸。几间茅舍静隐在江边开得正好的桃花下,一派阳春景象。细腻的笔触将画面处理得静得令人仿佛误入于五柳先生笔下的桃源,悠然而忘归。《山高流泉远》写意中,在瀑布的惊雷声中,莫不是诗仙指点江山,吟哦“飞流直下”?继而又在《秋深正好觅诗句》的兀立危峰上,以斗酒诗百篇的高才与友人切蹉新得之句?尽兴之后,携童儿归途中在落木萧疏中《秋游》一番。王体的一幅幅作品,总给人一种穿越亘古的力量,启人遐想,令人神往!
淡泊名利、静中游艺的王体在自得其乐、独善其身的同时,希望自己的作品能够让一颗颗为生活、为名利奔忙的心在体味作品时能够歇一歇、看一看、静一静,通过作品产生一种心灵上的慰藉。这种布施教化的心态让我感动!真诚地祝愿并相信他随心所欲的画笔,在七彩云南大美无伦的滇池之畔,以纯洁的艺术才情,伴着季节和岁月的轮换创作出更多脍炙人口、震撼灵魂的大作来!
迪文










|